发表时间:2024-01-04 19:35:36 来源:水土保持设施验收
第25次南极考察队和历次考察队一样,内部分为多个队:能力建设队、综合队、内陆冰盖队、大洋队、船员队等。承担考察任务的,主要是3支队伍:综合队、大洋队和内陆队一部分。综合队考察队员最为集中,大部分是中山站夏季考察队员。
综合队的队长王连仲就是一个以地图的形式描绘冰雪南极的科学家。他是我国第一张南极长城站全野外数字化地形图的制作者,来自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暨黑龙江测绘局极地测绘工程中心,高级工程师,曾连续3次赴南极。去年10月从上海出发后,记者曾被编到综合队,与他天天在一起,开会、学习、讨论,熟悉航行和极地需要注意的几点,我们大家常常请他讲历次考察的事。
这次王连仲的考察项目有3项:南极普里兹湾海冰浮标布设与海冰物质平衡观测;拉斯曼丘陵地区GPS控制点测量;埃默里冰架冰川野外考察。我们第二次从澳大利亚回来时,他已完成了前两项,正筹划埃默里冰架冰川野外考察的事。因为中山站距离埃默里冰架有200多公里,需要直升机去,他正等待雪龙号的到来。埃默里冰架是国际IPY计划中国熊猫计划的一个重要区域:熊猫Panda中的第一个a指的就是埃默里冰架。
在记者印象中,王连仲是那种特别痴迷南极测绘的人,聊起来,总是不离他的测绘业务。他介绍说,测绘工作可为国家极地考察决策部门以及其他学科提供可做多元化的分析、管理、计划、决策和技术支持的基础测绘应用平台,提高我国测绘与国际交流合作和数据资料共享能力。随着极地考察事业的发展,在南极采用高新的技术和手段开展测绘业务,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南极考察急需使用的很多类型地图,为中国极地科学考察工作提供完善的测绘保证和各项基础空间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服务,从这几年极地事业发展形势来看,显得更为迫切。这一点记者也从考察队领导那里得到印证。
王连仲2006年11月底参加了第23次南极考察,测绘了第一张南极长城站全野外数字化地形图,被清华大学设计研究院用于南极长城站“十五”计划设计用图。这张图也就是现在长城站能力建设的基础资料和依据,经设计人员和现场施工确定,地形图质量高、精度高、地物地貌表示合理,体现了专业测绘成果的有关要求,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好评。
从此,王连仲开始了他“描绘冰雪南极”的冰雪经历。2007年12月,他第二次参加南极考察,完成了长城站及周边地区约200平方公里的航空摄影,获取了这一地区完整的影像数据资料,为下一步数字地图的生产奠定了基础,为了解南极提供了必要的数据资料。
他说,连续3年的南极科学考察,使他从了解极地到真正成了极地人,并对极地科学考察事业更加理解与热爱。
“极地基础测绘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同国内的测绘工作相比有很多特殊性,这就要求咱们进行科学技术创新,针对南极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恶劣环境、冰雪植被、地面纹理特征匮乏等情况,研究在南极恶劣环境下进行各种比例尺地图测量及编绘工作所采取的特殊技术方法,并形成科学有效的系列技术体系,更好地为南极科学考察作好测绘保障服务是我们从始至终以来研究的课题。”
王连仲和记者说,他们根据在国内的研究课题“无人飞行器航空摄影测量试验”,通过技术创新,在南极采用“直九”直升机外挂数码相机进行航空摄影测量的方法,解决了在极地获取高精度航空影像的难题,获得南极两站高清晰航片约580平方公里。航空摄影区域生产产品有1∶1000地形图14幅,1∶2000地形图32幅,1∶5000地形图38幅;1∶2000正射影像图40幅,1∶5000正射影像图56幅,南极影像挂图5幅,为极地测绘数字产品增加了新的品种。他还组织完成了长城站1∶500地形图测绘,长城站及周边地区航空摄影,拉斯曼丘陵地区DOM、DLG的生产,中山站1∶500地形图测绘,南极普里兹湾海冰浮标布设与海冰物质平衡观测、长城站及周边地区航空像控点测量等重大基础测绘项目。包括已被用于长城站和中山站“十五”能力建设的1∶500地形图。
王连仲也是带病工作的队员之一,还有一个是从极地中心来的糜文明。第一次卸货最艰难的时候,老糜从始至终坚持在驾驶室指挥,最后终于晕倒在岗位上,是领队强行让他休息的。王连仲的病是在“掏箱”时被发现的,那时我们正从集装箱往外卸物资,有时好几百公斤的东西要大家一起抬,有一天记者看出他脸色不好,仔细一问才知道,他的胆囊炎犯了,是累的,他不肯声张,还是坚持干活。
因为完成中山站网络和电话通信项目,给大家带来极大方便而大受欢迎的小黄和记者说:“王连仲这家伙是个工作狂,干起活来不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