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4-02-12 12:33:54 来源:水土保持设施验收
◇《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是首次以中央名义出台的关于水土保持工作的文件,在新中国水土保持发展史上具备极其重大里程碑意义
◇近年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呈现双下降态势,但整体看来,我国水土流失量大面广、局部地区严重的状况依然存在,防治成效还不稳固,防治任务仍然繁重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科研人员在重庆三峡库区消落带上开展监测(2023 年 7 月 5 日摄) 黄伟摄 / 本刊
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格外的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党的二十大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022年1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首次以中央名义出台的关于水土保持工作的文件,在新中国水土保持发展史上具备极其重大里程碑意义。
近期,水利部组织完成了2022年度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结果显示,我国水土流失状况持续改善,水土保持率从2011年的68.88%提高至72.26%,中度及以上侵蚀占比由2011年的53.08%下降到35.28%。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取得很明显的成效,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呈现双下降态势,为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整体看来,与人民日渐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当前水土保持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
一是我国自然条件禀赋决定了水土流失量大面广、局部地区严重的状况没改变。水利部动态监测成果显示,2022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仍有265.34万平方公里,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消减水土流失存量的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二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的人为水土流失压力突出的阶段性特征没改变。目前,交通、能源、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仍保持在较高水准,部分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可避免会造成或者加剧水土流失,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增量的监管任务依然艰巨。
三是水土流失防治成效还不稳固的现状没改变。水土流失治理体系还不完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还有提升空间,管理能力和水平还存在薄弱环节,提高水土流失治理质量的任务依然艰巨。
《意见》对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作出了一系列系统性、整体性、创新性的制度安排,包括预防、监管、治理、管理等各方面,涉及规划、项目、政策、技术、学科等各层次,涵盖体制、机制、科技、标准等各要素,内容丰富、措施具体、针对性强,呈现五方面特点。
一是坚持和加强党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意见》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面领导,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要求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担负起水土保持责任,逐步加强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明确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推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二是明确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定位和目标。《意见》开宗明义提出,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明确了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定位,凸显了水土保持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及其重要的作用。锚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将水土保持率作为主要量化指标,明确了2025年和2035年的主要目标。
三是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意见》提出,水利部要发挥好牵头组织和统筹协调作用;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加强政策支持协同;地方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协调工作机制,研究解决重要问题,抓好督促落实;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强化水土保持意识。
这是由水土保持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从政治上看,水土保持工作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从法理上看,水土保持法、黄河保护法、黑土地保护法均明确了政府在组织领导、规划实施等方面的责任,明确了水利及有关部门的职责,以及企业、社会、个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的责任和义务。从业务上看,水土保持工作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落实各方责任,形成工作合力。
四是确定全面保护、严格监管、科学治理、提升能力的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任务。聚焦新时代水土保持高水平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目标任务,《意见》坚持问题、目标导向,对全面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依法严格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快速推进水土流失重点治理、提升水土保持管理能力和水平进行了系统谋划和安排部署。
其中,预防保护的核心是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结合重要ECO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统筹推进水土流失预防保护;人为水土流失监管重点是落实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水土流失重点治理任务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聚焦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全面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大力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抓好泥沙集中来源区水土流失治理;提升水土保持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重点,是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健全规划体系、完善工程建管机制、加强考核、强化监测评价、加强科技创新。
五是创新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科学技术和基础支撑保障。针对水土保持工作具有公益性、基础性、长期性的特点,《意见》提出完善水土保持工程建管机制、加强投入保障,综合运用产权激励、金融扶持等政策,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和合乎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建立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健全规划体系,强化监测评价,加强科学技术创新、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系统提升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能力。
《意见》是用以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各有关部门应全面深入学习、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开拓创新,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水土保持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一是细化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目标。《意见》明白准确地提出2025年全国水土保持率达到73%、2035年达到75%的工作目标。各部门应据此逐年度合理确定工作目标;加快全国水土保持率目标量化分解工作,形成覆盖国家、流域、省、市、县五级的水土保持率目标体系;坚持预防保护控增量、综合治理减存量、强化管理提质量,统筹抓好各项目标任务落实。
二是精准把握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要求。《意见》明确了“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要,坚持问题导向、保障民生,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施策,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的工作要求。这要求我们建立严格的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和监管制度,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提升ECO质量和稳定能力。着力解决水土保持领域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的发挥水土保持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从ECO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深化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改革举措系统集成、精准施策,逐渐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三是统筹推进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重点任务。坚持系统观念,聚焦《意见》明确的各方面重点任务,解决水土保持工作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动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在全面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方面,建立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制度,落实差别化保护治理措施。协同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区域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巩固提升水土保持碳汇能力。加大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水蚀风蚀交错区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力度,着力提升森林、草原、农田、城市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
在依法严格人为水土流失监管方面,健全覆盖所有人为水土流失行为的监管制度体系,加强全链条全过程监管。全覆盖、常态化开展水土保持遥感监测,及时有效地发现、精准研判人为水土流失情况。建立实施水土保持信用评估,健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和激励惩戒机制。强化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落地见效,加强部门间协同监管和联动执法,加大对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惩治力度。畅通水土保持公众监督渠道,充分的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在快速推进水土流失重点治理方面,以大江大河上中游、东北黑土区、西南岩溶区、南水北调水源区、三峡库区为重点,以流域为单元,整沟、整村、整乡、整县一体化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快推进长江上中游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抓好黄河多沙粗沙区特别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综合治理,加大黑土地侵蚀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
四是全方面提升新时代水土保持管理能力和水平。健全水土保持规划体系,强化规划实施跟踪监测评估。创新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组织实施方式,加快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政策落地见效,完善治理成果管护制度。加强水土保持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加快构建以监测站点监测为基础、常态化动态监测为主、定期调查为补充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加强水土保持科学技术创新,推进遥感、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水土保持深层次地融合,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提高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五是切实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组织保障。认真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健全水土保持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组织推动,层层压实责任。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加快破解水土保持投入、预防、治理、监管等方面问题。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支持、社会资本投入,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广泛开展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水土保持意识,营造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良好氛围。 (作者为水利部水土保持司一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