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3-12-31 06:59:43 来源:水土保持设施验收
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先进集体: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土保持与水生态研究所
21世纪初期,为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需求,水科院拉开了水土保持与水生态学科建设的大幕。2005年,经省水利厅批准,水科院农田水利研究所更名为“农村水利与水土保持研究所”。2013年,紧跟全国自上而下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步伐,经省水利厅批准,水科院农村水利与水土保持研究所调整为“农村水利研究所”和“水土保持与水生态研究所”,水土保持与水生态研究所主要任务是科学规划水土保持与水生态学科建设、加强学科科技平台建设、做好全省水土保持与水生态技术支撑与服务。
经过近20年发展,水土保持与水生态已成为水科院重点发展的特色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水土流失规律及面源污染机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清洁流域建设、水生态文明模式构建、乡村水生态综合治理、河湖健康评估等,为安徽省乃至淮河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安徽省暨淮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支撑力量。水保水生态学科建设首先从科技平台建设入手,依托新马桥农水水保综合试验站,建成我省首个且顶级规模的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场和沟塘水生态修复及农村里的生活污水处理试验示范区,建有土壤理化、水质化验、植物生理生态分析等综合实验室,配备了全自动化学分析仪、激光粒度分析仪等相关先进仪器设施,可全方位开展水土保持、水生态水环境等专业领域试验研究。建成定远张山水土保持综合监测站,建有小流域控制站1座、标准径流小区8个和自动气象观测站1座,数据实现无线远程传输,有效丰富了我省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在江淮丘陵区的研究范围,2020年纳入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站网。
强化人才引进、培养与能力建设,加强与中国水科院、中科院水保所、西北农林、合肥工业大学等国内顶级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合作与交流互动,逐步打造一支总实力较强的科研人才队伍。全所现有职工15人,其中正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工程师2人,博士2人,硕士11人,专业涵盖水土保持、土壤、环境、农水、草业、自然地理、资源环境、遥感等,具有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五星级、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四星级水平评价资质、生态建设与环境工程咨询甲级资质、全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行业(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AAA+信用评价资质。
针对当前全省水土保持与水生态环境存在的主体问题,积极申报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渠道争取立项。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方红壤区马尾松林下植被分布格局与恢复潜力的土壤侵蚀解释”、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不同土石含量弃渣场的水土流失规律与防治技术探讨研究”、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采煤沉陷区水生态文明建设与评价关键技术探讨研究与应用”、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水污染防治技术探讨研究”、省水利科技项目“安徽省水土流失治理的水土保持效益研究”等10余项、院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皖西大别山区土壤抗侵蚀性基本特性研究”等10余项,对全省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开展了全面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创新研究。其中,“安徽省城市水生态治理关键技术及应用”、“基于链式循环的乡村水生态治理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成果丰富了我省城市和乡村水生态治理理论,促进了水生态学科发展,分获2019年度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2022年度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安徽省水土保持率市县远期和阶段目标值分解关键技术探讨研究”科学合理地确定了我省不同阶段水土保持治理目标和任务,成果获得安徽水利科技奖二等奖。“安徽省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技术评估”研究成果支撑了六安等全省16个市县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验收,获2020年中国工程咨询奖三等奖。制发区域标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准则》和《水环境优美乡村评价准则》,指导全省水土流失治理和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公开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其中SCI检索2篇,中文核心10余篇。
长期以来,水保所充分的发挥成果、技术、人才、平台等科技优势,现在已经成为省水利厅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主要技术支撑单位,牵头起草了“安徽省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生产建设活动水土保持义务告知书”等多项政策指导文件,承担完成了《全国重要ECO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设计-安徽水土保持项目》《安徽省水土保持率省市县远期和阶段目标值分解》等300余项省级及区域水土保持规划、河(湖)长制、河湖健康评估、水保方案技术审查等,成为安徽省水土保持与水生态高水平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支撑力量。
来源:安徽省水利厅网站 作者: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