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日报

发表时间:2024-01-08 08:51:52 来源: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取得很明显的成效,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呈现“双下降”态势,为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整体看来,我国水土流失量大面广、局部地区严重的状况依然存在,防治成效还不稳固,防治任务仍然繁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大目标纲要》对水土保持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党的二十大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在中央层面制定出台意见,对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进一步明确总体要求,提出主要目标,部署重大举措,明确实施路径,对于统一全党认识和意志,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全方面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大意义。

  ——加强组织领导。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水土保持责任,逐步加强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明确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推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强化统筹协调。水利部要发挥好牵头组织和统筹协调作用,发展改革委、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林业草原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加强政策支持协同,推动重点任务落实。地方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研究解决重要问题,抓好督促落实。

  ——加强投入保障。中央财政继续支持水土保持工作。地方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水土保持投入。综合运用产权激励、金融扶持等政策,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和合乎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建立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强化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普及水土保持法律和法规和相关制度。将水土保持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体系,强化以案释法、以案示警,引导全社会强化水土保持意识。

  一是全面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突出抓好水土流失源头防控,加大重点区域预防保护力度,提升ECO水土保持功能。

  二是依法严格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健全监管制度和标准,创新和完善监管方式,加强协同监管,强化企业责任落实。

  三是加快推进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全面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大力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抓好泥沙集中来源区水土流失治理。

  四是提升水土保持管理能力和水平。健全水土保持规划体系,完善水土保持工程建管机制,加强水土保持考核,强化水土保持监测评价,加强水土保持科技创新。

  到2025年,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和工作体系更完善,管理效能逐步提升,人为水土流失得到一定效果管控,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一定效果治理,水土流失状况持续改善,全国水土保持率达到73%。

  到2035年,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全面形成,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全国水土保持率达到75%,ECO水土保持功能显著增强。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要,建立严格的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和监管制度,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提升ECO质量和稳定性。

  坚持问题导向、保障民生,充分的发挥水土保持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慢慢地加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施策,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深化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改革举措系统集成、精准施策,逐渐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