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bob全站app应用
资讯中心

发表时间:2023-12-27 22:43:37 来源:bob全站app应用

  1月5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甘肃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水生态治理与修复。甘南黄河上游、祁连山等重点区域水源涵养能力显著地增强,水生态空间得到进一步保护。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达到90%以上,水土保持率达到61.34%。持续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严重超采区超采量显著减少。

  “十四五”时期,水资源配置格局一直在优化,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稳步提升,重点河湖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治理现代化水平得到提升,水利领域改革不断深化,水资源高效利用、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现代水治理五大体系初步建成,推动全省水利发展迈上新台阶。

  节约用水。用水总量控制在121亿立方米以内,其中经济社会用水总量控制在117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2%、10%。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比例达到80%以上。灌区现代化改造深入实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9。

  供水保障。新增供水能力5亿立方米,新增水库总库容2亿立方米,城镇供水保证率和应急供水能力进一步提升,所有地级城市建成第二水源或应急备用水源,县级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成率达到55%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完成6处大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实施200万亩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040万亩。

  水旱灾害防御。水旱灾害风险点和薄弱环节全面识别,水旱灾害防御短板基本补齐,重点区域应对超标准洪水能力切实增强,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加强完善,15级江河堤防达标率达到88%,水旱灾害损失率下降到12以内。

  水生态治理与修复。甘南黄河上游、祁连山等重点区域水源涵养能力显著地增强,水生态空间得到进一步保护。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达到90%以上,水土保持率达到61.34%。持续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严重超采区超采量显著减少。

  水治理能力。水资源、江河湖泊、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水安全风险监管能力全面加强。依法治水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体系加强完善,水利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水利科研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

  水利改革。水权、水价、工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多元化水利投融资机制基本形成,社会资本在水利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展望2035年,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水利支撑保障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加强完善,多源互济、相互连通、统筹调配的全域水网格局基本形成,应对有序、保障有力、风险可控的防洪减灾能力明显地增强,山川秀美、河湖健康、人水和谐的水生态保护格局基本构建,行业监督管理能力不断的提高,重点领域水利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十四五”时期,全省水利发展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立足区域特点和发展定位,按照“西控、南保、东调、中优”水安全保障思路,构建“四横一纵、九河连通、多源互济、统筹调配”(四横:引大入秦、引洮供水、白龙江引水、沿黄引提水供水带,一纵:近期为引大入秦延伸增效工程(远期为河西生态补水工程),九河:疏勒河、黑河、石羊河、黄河干流、大通河、洮河、渭河、泾河、白龙江。)水网体系,打造“一带、二区、三源、十廊”(一带:河西走廊北部荒漠区防风固沙带,二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河西水资源超载区,三源: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十廊:以疏勒河、黑河、石羊河、大通河、庄浪河、黄河干流、马莲河、渭河、洮河、白龙江等10条河流作为生态廊道。)水生态治理格局,推进点线面相结合的防洪减灾体系建设,统筹谋划“十四五”全省水利发展总体布局。

  河西区。最重要的包含武威市、张掖市、金昌市、酒泉市和嘉峪关市。重点加强水生态空间管控和水资源消耗总量、强度双控,降低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增加河道生态用水。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建设国家高效节水示范区。加强祁连山水源涵养与保护,推进石羊河、黑河流域和敦煌水资源保护及综合治理,修复水生态环境,构筑河西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

  南部区。最重要的包含甘南州、陇南市和临夏州。以保护江河源头水为重点,加强甘南水源涵养区、“两江一水”源头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强化洮河、大夏河等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水生态保护。加强水土保持、山洪灾害综合防治。围绕基本民生需求、生态产业,完善供水保障体系。

  陇东区。最重要的包含平凉市、庆阳市。以合理开源、适度引调水为重点,力争开工建设白龙江引水工程,构建当地水、外调水、非常规水联合调配的供水体系,促进水资源与人口、经济、能源布局均衡协调。推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改善陇东黄土高原生态面貌。

  陇中区。最重要的包含兰州市、定西市、白银市、天水市。以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重点,积极挖潜、盘活存量,形成以引大、引洮、景电等工程为骨干的供水网络,提升兰白、关天等经济区及城市群水资源承载能力,保障区域供水安全。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河流生态治理,提升黄河干支流生态廊道功能,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严格全过程用水管理。推动水资源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全过程管理,总结长江流域取水工程(设施)核查登记工作经验,持续推进黄河、内陆河流域取水工程(设施)核查登记和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全省用水统计调查基本单位监控名录,将年取水量大于50万吨的用水户全部纳入在线监控。严格落实取用水统计调查制度、计划用水制度,完善取用水直报平台信息系统。强化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逐步推行取水许可电子证照。实施取水许可动态管理,盘活取水指标存量,促进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

  加快地级城市水源工程建设。以“水源稳定、水质良好、保障有力、应急有备”为目标,推进地级城市多水源和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推动兰州市、天水市、临夏州、定西市、金昌市、武威市、白银市等城市新旧水源联调联供,加快平凉市、庆阳市、陇南市、甘南州、嘉峪关市、兰州新区等城市第二水源和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有效提升城市应急供水能力。加快酒泉市、张掖市等地下水源置换,逐步形成以地表水主供、地下水备用的城市水源结构。

  加快实施《陇南等地暴雨洪涝灾害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设计》,启动黄河干流防洪治理二期工程,推进灾区江河干流、中小河流、山洪沟道堤防修复重建。在全面完成列入规划的江河主要支流治理、中小河流治理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漏补缺,以河流水系为单元,继续实施一批河流治理工程,提升防洪体系的完整性。开展兰州市、天水市、临夏州等重点防洪城市防洪减灾能力提升建设,推进永登县、通渭县、武山县等县城达标建设。实施鸳鸯池等水库、讨赖河渠首等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全面消除安全隐患。完善水库水情监测预警、大坝安全监测等设施,建立健全水库常态化除险加固和运行管护机制。加强山洪灾害防治,结合水美乡村建设,对人员密集、危害严重的山洪沟道进行治理,提升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实施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完善全省地下水管控指标,严控地下水开采总量、开采强度。实施《甘肃省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方案》,通过高效节水、退减灌溉面积、调整种植结构、水源置换等措施,进一步压减地下水取水量。开展全省地下水超采区复核评估,对原超采区名录及超采面积做调整。加强地下水涵养与储备,对具备置换条件的地下水水源,通过地表水置换,进行适度退减。

  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以网络安全为底线,以构建全省区域内数字孪生流域为核心,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孪生、仿真模拟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推进智慧水利系统建设。到“十四五”末,全省水利行业基本实现水资源、水灾害和水生态环境、水工程、水监督、水政务、水服务等“2+N”水利智能业务应用,逐步形成水利信息化统一标准体系、统一技术平台、统一安全防护、统一运维监管、统一个性要求的“五统一”智慧水利体系。

  积极推行水利工程代建制、设计施工总承包等模式,推动水利工程建设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鼓励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项目“自建、自管、自运营”模式。积极地推进水利工程管养分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由专业队伍承担工程养护和河湖管护。全方面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工程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保障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探索水利工程新型移民安置方式,健全移民安置监督管理机制。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切实做好工程征地补偿、移民搬迁安置和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确保被征地居民生活水平慢慢地提高,保障移民合法权益,维护移民区社会和谐稳定。

  上一篇:《承德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情况通报排名和奖惩问责办法(试行)》实施!

  下一篇:《烟台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2022年2月1日起实施,最高可处以十万元罚款

  邀您参加!第十七届中国广州国际环保产业博览会将于2024年6月26-28日举办

  近1.15亿!西安建工集团子公司中标三原高新区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一阶段)项目EPC!

  中环环保“水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检测与治理新技术新装备的开发与应用”课题获省级科研项目立项!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全部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没有经过本网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犯权利的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别的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照法律来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方式;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