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4-05-18 00:10:55 来源:bob全站app应用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的科学考察证实:按现在的流失速度,50年后东北黑土区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将流失掉,粮食产量将降低40%左右,35年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翻一番,届时会有近1亿人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161万平方公里,年均土壤侵蚀总量45.2亿吨。”以我国国土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计算,做一个简单的除法便知,水土流失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6.77%。
7月19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成果记者通报会在北京举行。
用中国科学院院士、科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孙鸿烈的一句话说:“水土流失带来的生态问题是种种原因导致的生态破坏的集中体现,而抓住了水土流失治理,也就是抓住了牛鼻子。”
2005年7月至2007年5月近两年时间里,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了“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活动。
参与此次科考的包括28位院士、223位教授和研究员,以及水利部所属各流域机构、各地方水利部门的大量工程技术人员。现场考察途经27个省区市的315个县,行程14万公里,调查农户4035户,发放调查问卷近20万份。
本次科考重点对黄土高原区、长江上游区、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区、西南岩溶区和北方农牧交错区等七大区域进行了当地考验查证。考察区总面积519万平方公里,覆盖人口12.5亿左右,其中农业人口约6.8亿。
科考队走过的区域是我国人口密集、生产建设活动强度大、水土流失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影响重大的区域。
“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范围广是此次科考给我们的一大震撼。”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说,我国水土流失分布很广,不仅广泛发生在农村地区,而且发生在城镇和工矿区,几乎每个流域、每个省份都有。
据介绍,根据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以及流失强度综合判定,我国现有严重水土流失县646个,其中长江流域265个、黄河流域225个、松辽河流域44个、海河流域71个、淮河流域24个、珠江流域17个,长江和黄河流域合计占到水土流失严重县的75.9%。
土壤一旦流失,极难恢复,将使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将极大阻碍我国的经济发展并危害粮食安全。
以黑土为例,我国东北的黑土地是世界几大黑土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然而,那里的水土流失状况堪忧。
“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坡耕地上。产生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是该区地形多为漫岗长坡,在顺坡耕作的情况下,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孙鸿烈对看到的景象十分担忧。
经测定,东北黑土区平均每年流失表土0.4~0.7厘米。在垦殖70~80年后,原本近1米厚的黑土层只剩20~30厘米。
“考察发现,东北很多地方耕地的黑土层已完全消失,露出下层黄土,成为破皮黄。”孙鸿烈说,除黑土区之外,北方土石山区、黄土高原区、北方农牧交错区、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西南岩溶区以及南方红壤区都在遭受着水土流失的破坏。
经研究人员测算,按现在的流失速度,50年后东北黑土区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将流失掉,粮食产量将降低40%左右,35年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翻一番,届时会有近1亿人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专家以2000年的数据分析认为,水土流失给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至少在2000亿元以上,相当于当年全国GDP的2.24%。而据亚洲开发银行的估算,2000年水土流失给我国带来的经济损失在4000亿元左右,相当于GDP总量的4.48%。
全国现有的18亿亩耕地中,坡耕地为3.59亿亩,分布于全国30个省区。坡耕地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13.3%,土壤流失量占全国土壤流失总量近1/3,是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
“2009年和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白准确地提出要启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工程。根据综合治理规划,2010年,国家已安排中央投资7亿元,启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刘震说。
据了解,我国将从今年开始至2020年投入2000亿元对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坡耕地进行治理,治理面积预计达到1亿亩。
“坡耕地每年产生的土壤流失量约为15亿吨。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每生产1公斤粮食,流失的土壤一般达到40~60公斤。”孙鸿烈说。
同时,坡耕地产量低而不稳,成为许多地区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在水土流失作用下,土地越种越瘦,许多地方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坡耕地带来的另一个明显问题是山丘区侵蚀沟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研究表明,当坡度为15度以上的坡耕地普遍发育浅沟时,其侵蚀量一般比原来增加2~3倍。沟道侵蚀水土流失量约占我国水土流失总量的40%左右,个别地区甚至达到50%以上。黄土高原区长度超过1公里的侵蚀沟有30万条左右,黑土区长度超过1公里的侵蚀沟约8万条。
而我国对沟道侵蚀的治理相对滞后,虽然2003年国家在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开展了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但工程总体规模较小,覆盖面有限,其他多数地方到今天都没有开展任何有规模的治理。
孙鸿烈表示,坡耕地大量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基本农田严重不足。解决坡耕地水土流失问题的关键是搞好以坡改梯为主的水土综合整治,建设梯田、坡面水系和小型蓄水工程,科学配置水、土两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为非常成功、有效的一条技术路线。”刘震认为,坡耕地和侵蚀沟整治是目前我国建设基本农田最具潜力的一个途径。
坡耕地综合整治的基本思路是,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坡耕地改造为突破口,配合沟道整治工程和适当的小型蓄水保土工程,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水土资源,改善水土流失区农业生产条件,增加群众收入。
刘震认为,此次科考带来的收获不仅是科学评价我国水土流失现状与发展的新趋势,总结长期以来水土流失防治的主要成绩与经验,还进一步摸清了当前面临的主体问题,提出对应的防治对策,为国家生态保护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修订《水土保持法》奠定了基础。
“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涉及面宽,必须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但从目前情况看,部门间、地区间、项目间的统筹协调十分薄弱。”主持成果记者通报会的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指出。
首先是措施配置上协调不够。一些部门在防治过程中片面强调某项措施,ECO的完整性被人为割裂开来,措施之间不能有效配合,大幅度的降低了生态治理的功能和效果。
其次是资金投入上协调不够。我国在防治水土流失的工程建设方面实行多头管理,各部门分管一块,形成不了合力,导致生态保护和建设投资分散、项目重复、效果差。
再次是监督执法上协调不够。开发建设项目对水土流失影响很大,《水土保持法》已经明确有关部门有防治水土流失的义务和责任,要主动配合主管部门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但现实情况往往不能落实。
据了解,“十五”期间我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比例平均不过50.8%,还有一些行业和部门从来未编报任何形式的水土保持方案。
“我国的《水土保持法》是1991年制定的,距离现在已经有近20年的时间了,很多情况都发生了改变。”刘震认为,根据此次科考数据,修订后的《水土保持法》将更符合实际、更加科学,将改变过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防治资金不足、科技含量不高、追究不严的问题。
水土流失是一个综合的自然与社会经济问题,水土保持也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靠一个部门或者一个项目的资产金额的投入水土流失治理是很难见成效的。正如钱正英所说:“从过去缺少统一协调的合作,到各部门、各级政府合力解决水土流失难题,政府还有很多环节要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