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4-05-22 02:24:24 来源:水土保持方案编制
现将中国科协原副主席,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原名誉理事长,资深沙漠专家刘恕先生的一篇记实性文章转发于下,从中感受到德高望重的老一辈革命家宋平心系沙区发展,对恩格贝示范区的殷殷期望。光阴荏苒,但历久弥新,将其传递给年轻一代的恩格贝人,激励他们在新时代,为坚持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而不断砥砺前行。
恩格贝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台地北部库布奇沙漠边缘不毛之地上的一个小镇。1989年春天,一批志愿者到达那里艰苦奋战创建了一个新绿洲。解放日报记者王晓鸥于1996年和1998年,用《恩格贝境界》和《大漠因之壮丽》,报道了以王明海首的志愿者以及耄耋之年的日本治沙老人远山正瑛参与合作创建恩格贝绿洲的事迹,引起大家关注。
1998年8月和2004年6,我们曾陪同宋平两次到恩格贝视察,十多年间多次听到宋老对干旱不毛之地上新绿洲恩格贝关切指导的谈话。作为亲历、亲闻者,我们深深感到德高望众的革命前辈心系恩格贝,对它的发展寄托着殷切的希望。依照我们的记录和回忆,除1998、2004年在恩格贝视察时讲话并为其题词,“艰苦奋斗发展沙产业,齐心协力治理恩格贝”外,还有,2005,2008,2009,2010,2013,2014年的多次谈话,现将其整理。期望将这些关切和希望传递给年轻一代的恩格贝人,供他们在新时代,为坚持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砥砺前行时,学习参用。
1998年8月,专程到恩格贝调研的宋平亲自参加绿洲防护林植树活动,与国内外志愿者座谈。他多次谈到,“恩格贝要珍惜志愿者创业的历史,继续发扬光大。恩格贝在创业初期克服恶劣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质条件,吸引了各地志愿者到恩格贝沙漠中献身,要把这种精神保留,这是恩格贝的一种财富。”他提到,要继承和发扬光大恩格贝的创业精神,就要有班子、有骨干,形成队伍,来体现精神家园;恩格贝队伍要巩固发展,多吸收大学毕业生参加进来;要建立稳定的职工队伍,要关心爱护,可以建太阳能职工住房,这既是太阳能的利用展示,也关心了职工生活。
2010年5月16日,宋老听到鄂尔多斯在发展,对杜梓等说,“你们有了进步,鄂尔多斯是块宝地,现在钱多了,要动脑筋想办法用好。钱来之不易,用的是地下资源,别的地方没这么好的条件。什么样的事情都有有利的一面,还有不利的一面,这样一些问题,要好好解决,要珍惜艰苦创业的历史,作为精神家园继续发扬。今后应注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这才是改变农村面貌的根本。吸引人才要有吸引人的东西,使人有成就感,不能只顾金钱利益。把有志于事业的年轻人吸收进来,形成骨干,有了骨干就有凝聚力。关键还是人,人的培养,人的教育。对这件事,重视和不重视大不一样。”当谈起恩格贝作为精神家园建设时,宋老说,“恩格贝沙漠科学馆展出的内容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既讲科学道理,又讲志愿者精神。”陈舜瑶大姐提到,“恩格贝曾经聚集了一批志愿者,当时(指1998年)我们曾和这些志愿者座谈,虽然那些人都回去了;但现在短期志愿者不断,有来自日本,更有来自我国各地的青年学生,应当留下志愿者精神,好好发扬。”
当谈到恩格贝慢慢的变成了引人关注的旅游景点时,宋老和陈舜瑶大姐两位老人认为,“恩格贝开展旅游,要寓教于乐、多方引导,把旅游者的情趣,引导到科学地认识沙漠和培养人的高尚情操上。不要仅仅操办旅游活动的小玩艺,还可以有沙雕、诗词朗读、文化活动;有科学知识讲座,能增加沙漠知识,提升人们的认识水平,也要有适度参加沙地劳动的体验。总之用一切办法,提高旅游活动的文化层次、科学内涵、精神文明的传播,要体现出志愿者的精神世界,恩格贝精神家园的特色。陈大姐回忆说,“当年在延安有首‘志愿者之歌’很流行,是苏联人写的。找一些人民艺术家,请他们到恩格贝,想让他们创作歌曲,宣传、发扬志愿者精神,写出恩格贝的‘志愿者之歌’。沙漠不是可怕的地方,可以有文化,有美好的精神生活的家园。过去有一位医生说过,在恩格贝可以创办养老的、保健的组织。”
2009 年6月25日上午,我们汇报:自2004年10月发出倡议,在鄂尔多斯恩格贝筹建沙漠科学馆,今天,在鄂尔多斯政府投资,内蒙古自治区设计人员根据专家、领导的建议,设计成建筑面积7400平方米,以‘展示、交流、教育’为一体综合功能的建筑已经开工,预计3个月完成土建。宋老说,“这是基本的建设,不追求快速,不限定时间,关键是保证工程质量。不追求华丽和外表的东西,而是要注重科学的内容。作为有综合效应的科学馆,更要重视内在质量,内在的质量虽是要逐步完善,但起步要好。”陈舜瑶谈起,“当年在延安,没有皮沙发就用黄土制作成沙发的形状,垫上麦草,坐起来也很舒服;没有玻璃就在绵纸上涂抹清油增加透光度,在那样的窑洞里研究讨论问题,照样是“沙龙”。科学馆重要的是把学术水平、科学价值、文化品位、文明程度提高。包括饮食在内,要体现出节俭、合理、卫生、优质,形成劳动人民饮食文化的新风貌、审美的新观念,不浪费、不摆排场、不求奢华的好品格。今后以恩格贝沙漠科学馆为中心,加上艰苦创业的展示,加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使恩格贝旅游增加了文化,科学内容,不能只是玩乐。”
我们汇报到恩格贝沙漠科学馆展示的内容、布局和强调的要点后,宋老说,“沙漠科学馆是教育人的地方,有了展出的科学内容,还有你们总结的苏联当时的一些经验教训,这样很好,能让人们懂得,应该怎么样与干旱荒漠打交道。我们土地缺少,但干旱荒漠地广人稀,面积很大,既能开发成风能基地,又有丰富的太阳能,用钱老的沙产业理论作指导,变不毛之地为沃土,就能找到新的农业发展空间。这样的展览就很好!现在交通方便了,就要利用方便条件在恩格贝召开一些会议。自治区也可以在恩格贝开会,这也是一种宣传,沙漠不是不毛之地,恩格贝干的事,是有意义的事!”
宋老重视恩格贝志愿者的创新贡献。在2014年12月16日上午,当我们向他汇报囯际上有关干旱地区水资源问题时,宋老说,“那次我到恩格贝,包头市的水源地被河流冲刷到黄河的泥沙堵塞,这不但壅塞了河道,侵占了土地,而且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恩格贝人以拦截洪水淤沙的办法,变害为利,民间的行动,又快,又有效率。靠种点沙棘保持水土,效果来得慢。治理河流这件事,已经有了办法,又得到了重视,有了经验,关键得有人干,这就好办了。拦截了洪水,水也还是要节约用。黄河的水量是有限的。放开用不好。因为上游用多了,下游就会减少。
宋平说,“恩格贝要办成国际交流的平台”。他通知我们,“沙漠科学馆建立起来以后,要帮他们开展科学交流活动和国际性的交流合作。要与自然条件相近的中亚各国的同行联络沟通,加强相互交流。切记, 在交流中,不要只宣传自己的进步,要向别人学习。”宋老说,“开辟和中亚各国的交流,开展和中亚各国的合作,共同研讨干旱地区沙漠开发利用方面的问题是件重要、有意义的事。我们和中亚各国的能源合作有重大意义,你们在那里有很好的朋友,有关系,能相互理解,这种关系胜于兄弟关系,要保持联系!”
1998年,当我们随从宋平和陈舜瑶到恩格贝,看见93岁高龄的日本治沙老人,在风沙弥漫的试验田里,坐在地上猛力地用铁锹铲土,此情景令人感动。当晚宋平带领我们在简陋的住室看望了远山正瑛先生。宋老说,“远山先生,你是中国三代领导人接见过的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你的科学思想,你的顽强精神,你的求实作风,你以身作则的行为,都是榜样。”宋老的真诚赞许和博大胸怀,使我们晚辈人深受教育。远山正瑛先生在许多的场合中,面对中国和日本的青年,面对媒体,强调他的理念:“21世纪是沙漠开发的世纪”,“解决中国人口压力的出路在中国的西北部”,他满怀对大西北沙漠热土的厚望,脚踏实地的工作。宋老说,“一位日本老人在恩格贝所作的一切,这是不容易的,日子愈久远,这种精神愈珍贵。和日本人的合作,要重视精神上的交流和友好情谊的传递,与日本人民友好相处,是大事。”当恩格贝告诉宋老最近中日青年志愿者共同植树活动时,宋老一再说,“这是好事,要坚持把这项活动办好。”
宋老于1998年l0月21日在北京召开的促进沙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有段讲话,他说,“各位明白,沙漠干旱地区有许多是不毛之地,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动物、植物生长很困难;但我们的人民、干部、科学家,长期在那里辛勤地工作着,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项伟大的事业来进行。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如果没有很崇高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是很难做到的。这种奉献精神就是建立在对治沙、防沙以及改善生态环境和我们人的生存条件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这是一种有高度的理性认识才能产生的奉献精神。”宋老邀请远山正瑛先生来京参会,在会上介绍说,“远山正瑛先生是位外国人,今年93岁高龄,他是一位农民,又是一位学者,放弃了日本做教授的优越条件,远离家乡,在恩格贝长达9年,他不仅自己在这里劳动,每年还组织很多志愿者陆续到恩格贝参加绿洲防护林植树活动。我问他:“你身体这么好,有什么诀窍?”他说:“一是每天早起,五点钟起床;一是干活,每天出一身汗。”他在恩格贝是在那儿干活,直到下午6点才收工。我们很多年青人都干不过他,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我想这是友好的体现,一种国际主义精神,一种为人类做贡献的精神。他想到的不是自己,也不是自己本国,日本的滨海沙丘地已经治理完了,现在他到的是有沙漠的地方,不管是哪个国家,他要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是对人类的贡献。我觉得这种精神可以让我们很好学习,我们从事沙漠工作的应当学习这种精神。
2004年2月,新华社从东京发来消息,情系中国沙漠绿化的日本著名农学家远山正瑛教授,因肺炎于27日在日本鸟取市逝世,享年97。2004年6月,日本国内为远山举行纪念追思会,宋老亲笔写文表示追思;8月,根据远山遗愿,把部分骨灰下葬在中国的恩格贝。
2013年5月12日,当恩格贝生态示范区新领导看望宋老时,他说,“好久没去恩格贝了,很想念。日本的志愿者是否还去恩格贝?”当汇报说,一个拥有6万人的日本企业,注册会员人数20万,在日本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丸山伦理研究所今、明两年都计划组团去恩格贝种树。我们按照宋老过去指示的,把恩格贝建设成沙产业的样板地,展现志愿者精神的教育基地和中日人民友好相处的象征地。宋老说,“这样好!日本是近邻,民间友好活动很重要。周恩来总理在中日建交之前,就十分重视接待日本朋友,日本人的儿孙辈都对此念念不忘。不要小看了民间交往这件事;友好交往总得找到一个具体的形式。恩格贝做到这点很好!”
在 2014年4月3日宋老在与我们谈话中,又一次说到,恩格贝要保持和日本朋友的联系,不要间断。日本是近邻,近邻很重要。周总理在世时,交往了很多日本朋友,我也有很多日本朋友。有朋友,互相了解,好办事。什么叫改革开放,就是要打开门,交往交流。朋友愈交愈深,什么样的朋友都要交,什么样的朋友都能交,朋友不怕多,人做群众工作就是交朋友。现在改革开放多年了,连交朋友都不会交怎么行。恩格贝和远山正瑛后人的联系不要断,和丸山敏秋老朋友们的关系也不要断。远山正瑛先生走了,我们要在恩格贝留下‘不走的远山’。”宋老让我们转告恩格贝的,“把远山先生花费心血汗水研究出来的一大批鸟取海滨沙地利用技术和经验,开辟一个示范性科技小区展现在恩格贝。由中日双方志愿者作教师队伍,以我为主地开办一所职业学校,接纳农家贫困子弟,半工半读,学习沙地农艺。我们要在恩格贝留下不走的远山,使这个中日友好象征地常青常绿,使沙漠中的恩格贝绿洲,成为中日两国人民通过诚实劳动和聪明智慧,利用现代科技变不毛之地为沃土的样板,向世人展示中日两国人民协手,可以开创善待自然、合理规划利用沙漠、造福于人类的伟大沙产业。”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钱学森提岀了第六次产业革命,创建知识密集农业型产业,农、林、草、海、沙五种产业类型的论说。这引起多年在西北工作,关心干旱地区群众生活的宋平的重视。宋老说,“钱学森提出的沙产业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在干旱地区发展大农业,这对我的思想是个很大的解放。我国的沙漠和沙漠周围的干旱地区面积很大,沙漠同我国的耕地面积几乎相等,旱地面积比沙漠面积大约多一倍。钱学森在西北工作时,就看到了这种可能性,提出了沙产业的概念,使人们看到了沙漠戈壁地区的前途,为西部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找到了路子。缩小收入差距,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经济所要求。”
1995年岁末,宋老提到沙产业,曾深沉地说,“我曾在很多地区工作过,但对甘肃干旱贫穷的地方的发展,总是念念不忘。那里的群众生活太苦了。甘肃省自然条件差,改变甘肃面貌,就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干部和人民,解决认识问题。甘肃要脱贫,要缩小东西部的差距,发展农业型的沙产业是一条好的路子。”2000年6月28日,宋老再次论说沙产业,“什么是沙产业?根据钱学森的论述,其实就是现代农业,多用沙漠中充沛的阳光,节约用水的阳光农业;是在沙漠干旱地区搞知识密集型的大农业”。宋老对钱学森提出的沙产业的表述,言简意赅,既简明,又切中要义。
宋平和陈舜瑶两次到内蒙古鄂尔多斯恩格贝,1998年8月,宋平为内蒙古鄂尔多斯恩格贝库布其沙漠综合开发示范区题词: “艰苦奋斗发展沙产业,齐心协力治理恩格贝”。这与宋平对钱学森沙产业重视关心相关联。他们关切地探讨怎样把恩格贝生态试验区建成“中国沙产业示范基地”,在推进干旱不毛的沙漠戈壁建设沙产业新绿洲中起到示范样板作用的期望。
2004年6月29日至7月3日,宋平视察内蒙古期间就恩格贝的发展和沙产业方面有多次谈线日,在返京的火车上,宋老通知我们,呼和浩特铁路局的郑明理局长他们对沙产业也有兴趣,鄂尔多斯集团也有兴趣。这样,“你们可以联合起来办沙产业。”宋老要我转告恩格贝生态试验区的领头人王明海,大家一起在一块研究研究,要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和布局,分工合作,明确任务,今天搞什么,明天做什么。关键是选准项目。宋老明确,他重视的是发展微藻产业。恩格贝作沙产业示范地先策划建成比实验室规模要大一点的中试。9月28日上午宋平听恩格贝汇报后说,“看过了你们提出的恩格贝的发展微藻规划设想,这实质上是要把恩格贝建设成沙产业的基地,沙产业的发展,就是提供粮食,用新技术、新方法提供粮食。很有想象力,很好,也很重要。”
2005年10月18日,宋老在北京看到恩格贝微藻中试车间的幻灯片说,“这是一次农业革命。10年前在武威的沙产业试验室,也曾做过小球藻的养殖试验,也有玻璃管道,但是,没有坚持到底做成事。现在要在恩格贝中试的基础上,再重新起步,就更要注意,把事情做成、做好,万事开头容易,坚持难。重要的还是解决好认识,培训好人才。挑选有一定知识水平,事业心强的青年加强培训,铁路上的有积极性,也有经费,合起来做。”宋老讲到微藻事业将来的前途时说,“饲料,高品质蛋白,是畜牧业一定要解决的大问题。小球藻比草长的快,蛋白质又好,这件事要好好地抓一下推广开。推广开的关键是看是否对群众有利,群众见到了效益推广起来就容易,总有一个过程。当年开始推广塑料大棚,也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西北人有吃绿面的习惯,可做微藻蛋白面,微藻挂面,微藻馍,群众花钱不多又增加了营养,通过吃,就提高了认识。不能一下子铺开,关键是把示范的装置做好,做成功。”
宋老说,“世界的人口一直不断地增加,吃饭问题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耕地有限,扩大耕地是件难事,相反,耕地还会逐渐地缩小。城市在扩展,修建道路,为人们开辟休闲的场所,占用耕地的事,有时不能避免。小球藻养殖,不占用土地,只要阳光充沛的空间就行。房顶上有阳光,房顶也可通过起来生产小球藻。只要有一个装置,放在啥地方都行。用小球藻这个办法,不会再使用耕地,就是个革命。对这件事要提高认识。要给钱老看看幻灯,让他高兴。”宋老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辛勤劳动、对呼铁路局、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对这项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并告诉他们,注重中试车间的管理,“中试成功以后,要寻找开发的新路子。由王明海去组织,研究开发,由公司去经营。”
2009年11月钱老仙逝后,为缅怀这位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沙产业专项基金召开座谈会。宋老告知说,“你们召开缅怀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座谈会,并且提出用进一步推进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缅怀、纪念钱学森,这个想法很好。要把座谈会开好,开得有效果。10多年前,大家通过学习,理解钱学森的沙产业,有了可以依托的技术,又建成了一批示范性的样板,这就是很大的进步。但对钱学森认为的沙产业来讲,只是起步阶段。当前需要提高对沙产业的认识,提高对发展沙产业意义的认识。中国人多,耕地资源少,水也少,怎么样解决满足持续不断的增加人口的食物供应,这是困扰我们的难题。钱学森提出,在沙漠、戈壁地区,充分的利用太阳能,节约用水,发展农业型产业,发展能养活人的农业,提出了解决难题的思路。农业靠的就是转化太阳能。靠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我们吃的东西都是太阳能转化来的。未来的粮食、未来的能源,都能从太阳能那里转化来。沙漠、戈壁阳光充沛,充分的利用阳光的潜力很大,沙产业的潜力很大。解决食物的来源,还是要解决认识问题,要提高对沙产业的认识。群众有了积极性,科学技术人员坚持技术指导推广,实业家们有资产金额的投入和热情。大家这用锲而不舍的奋力拼搏精神,把钱学森的科学构想,变成实际行动。”
2010年5月16日,我们从恩格贝返京要向宋老、陈舜瑶大姐报告我们在恩格贝的见闻,邀在京的杜梓、王明海一齐,放映了反映恩格贝建设新进展的幻灯。恩格贝在近一年多的时间内,在自治区和鄂尔多斯市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恩格贝绿洲建设迈开了新步。按照沙产业理论,以“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技术守则,新建温室大棚200亩、弓棚100亩,建了智能温室一座,利用设施装置,克服不利的农业生产环境条件,从事高效益的蔬菜及食用瓜果生产。又新建螺旋藻养殖棚700亩,用螺旋藻置换光合作用太阳能转化器,探索建设新型绿洲的创建方式。宋老听后特别高兴。宋老说,强调微藻对解决未来的粮食问题很重要。但从长远看,是未来的食品和饲料,是未来的燃料,也是消减二氧化碳的手段。恩格贝把温室大棚建在地下便于保温,就像河西走廊戈壁滩上那样。地窝子方式适应干旱多风的沙漠环境,很好,但不是越大越好,主要是要因地制宜,棚的样式要考虑风沙大的地区特殊自然环境条件。要防止风沙对大棚的吹击,防护沙尘对大棚的污染,清除沙尘要有新办法。要观察研究沙尘从那里来的,适当采取阻拦的措施。温室大棚不仅仅样式新颖,更重要的是种植内容要先进,实际做到用新技术达到高效益,才能起到示范推广作用。自己力量不够,多请些专家来指导。
宋老特别嘱咐说:“钱学森1984年提出了沙产业的科学构想,到现在已经16年了。河西的实践说明这一构想是正确的,其内涵深广,意义重大。它启发了我们的思想,动员了我们的干部群众、科技工作人员向沙产业进军;沙产业为干旱沙漠地区农业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为开发知识密集型的大农业,为地方的脱贫致富,找到了路子。但沙产业对我们毕竟是一个新的课题。它要在不毛之地上利用科学技术,充分的利用这里充足的阳光和有限的水资源,创建和发展大农业,这是崭新的、前途宽广的伟大事业。我们要做好这篇大文章,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2013年6月27日上午,宋平召唤我们到他的住处,对我们作了如下重要谈话:宋老说,“人们在思考当前发展的同时,应思考事关长远的大事。一个是粮食,一个是能源,这是关系长远和安全、安定的大事。对我们这个耕地少,人口多,粮食吃饭问题大,资源不富足的国家,很重要。粮食和能源,是涉及国家长远的大事,我一直思考这件事。粮食说是年年增产,受制于气候变动,耕地那么少,增产不容易。农业发展,传统的办法,离不开土地。现在能源消耗6亿吨,还可能增加。有没有好的办法?有没有别的办法?进口,也会受到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在国外买地耕种,但要受制于人。”当宋老听到近年来通辽市委、市政府着力组织发展科尔沁沙地的现代节水农业时指出,“科尔沁沙地,一直到赤峰,那里的水分条件好,能开发出农业用地,养活很多人。早在思考三峡移民时就曾提出过,但南方人害怕冷,不愿意去。现在利用科学技术,组织起来,在科尔沁沙地发展现代化的沙漠知识农业,很有前途,也是解决大事的希望。我们的耕地少,自然资源不足,粮食和能源,依赖进口,受制于人。利用微藻是个出路,从长远考虑,有潜力。但藻类利用这件事,做的人很多,但大家分散,应当研究怎么样有计划地发展。从政府层面重视支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动员企业家,把资金要用在事关国家大局的大事上。企业家既然能赞助足球队上千万,当他们认识到微藻的重要性,看到能带来的好处,他们也会投资,也会出力。沙产业中的微藻产业,注意的人不少,但还没有引起领导认识和支持。所以,首先要做出一点让人看得到的东西。有了实际的东西,有了成果,才会获得国家支持。宋老关心地问起关于恩格贝的小球藻生产车间情况,并说可以与铁路局商量,租借下来也可以,己经建成就要发挥作用,规模小不要紧,作示范用。我们向宋老介绍了鄂托克旗毛乌素沙漠中微藻产业园的规模,宋老十分高兴说,“有产业就能创造价值。”
宋老说,“你们多年推动钱学森沙产业,它起的是导向作用,使传统农业、石油农业向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充沛的阳光,是沙漠中最珍贵的第一资源。微藻能够最充分地利用沙漠中的阳光。微藻事业将来的前途很大。现在,石油消耗太大了!交通运输靠汽油,工业、化工用石油,农业生产依赖石油,“石油农业”,什么事业都得消耗石油。明天,石油消耗光了,怎么办?今天我们用的大部分能源,都是太阳能转化来的,我们要想办法转化太阳能。”
2013年6月24日, 宋老在中国农业大学听取了张源辉教授利用微藻《发展环境增值能源,实现石油与水资源再生》的科学构想和试验室进展汇报。在对话过程中,宋老说:利用微藻解决粮食和能源,这是天大的事情。非常有前途,尤其在中国,是非常需要的事业。对于这件事,要支持,要宣传,使大家,特别是领导,有认识。提高到利用微藻解决粮食、能源的高度。你们是向前跨进了一步,工业化也不是特别地困难。开始阶段一定是成本很高,但前景却是无限。解决粮食和能源,这是长治久安的事。希望把试验室的环节抓好。宋老应邀写下,“留下阳光 为解决未来的粮食和能源而努力。”宋平 2013.6.24
“留下阳光 为解决未来的粮食和能源而努力”虽题写在北京农业大学的纪念册上,但这同样是给予恩格贝新绿洲年轻一代的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