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技创新
烟台多举措落实“四水四定” 加快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

发表时间:2024-10-10 11:23:11 来源:科技创新

  水资源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近日,《烟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烟台市全面落实“四水四定”工作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印发,明确以全方面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为目标,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通知》明确,到2025年,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得到一定效果落实,水资源管控体系基本建立;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1.42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7%;重大产业布局和各类开发区(新区)规划水资源论证实现全覆盖;河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地下水超采治理全面完成。到2035年,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形成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产业体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河湖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定性全方面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化利用水平全省领先。

  《通知》要求,要强化以水而定促发展,坚持以水定城,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到2035年,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469.13平方公里以内,力争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615.52平方公里;坚持以水定地,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确定土地开发上限,到2035年,实现全市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69.10万亩;坚持以水定人,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调控人口发展规模,践行《公民节约用水行为规范》,建设节水型社会;坚持以水定产,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优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4%左右。

  《通知》要求,要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严格用水总量和强度约束,严守水资源可利用量“红线”,严格水资源管控目标约束“控制线”;严格河湖生态水量约束,到2025年,生态流量管理措施全面落实,纳入生态流量保障重要名录的河流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达到90%以上;严格地下水水量水位双控指标约束,到2025年,全面完成浅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阶段性目标任务,到2035年,全面建立起有效保护和合理规划利用地下水的体制机制,基本消除地下水超采区,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可持续利用;严格水资源论证管控约束,严控新上高耗水工业项目,列入高耗水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和淘汰类高耗水产业目录的建设项目,取水申请不予批准。

  《通知》要求,要统筹水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和山东省市级现代水网示范区建设,构建形成“两干五库七脉支撑、三区五源五水统筹”的全市现代水网格局;加强地下水储备管理,按照“平时限采涵养、旱时应急备用”原则,保护和利用并重,到2025年,新建市区外夹河(大沽夹河干流)中游、海阳留格2座地下水库,在现状地下水库总库容3.16亿立方米、调节库容1.37亿立方米的基础上,总库容增加0.47亿立方米,调节库容增加0.24亿立方米;加大再生水配置利用力度,到2025年,重点实施套子湾污水处理厂供万华工业园再生水二期工程第二阶段、招远桑德水务一厂改造、栖霞污水处理厂改造等工程,城市再生水利用率提高至55%;扩大海水淡化水利用规模,到2025年,重点实施龙口裕龙岛海水淡化等项目,海水淡化能力达到14万吨/日;推进雨洪资源开发利用,全方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工程挖潜、联合调度、综合调蓄增加的水资源量不纳入用水总量控制目标。

  《通知》要求,要强化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推进农业节水增效。积极地推进农业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大力推广管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模式。到2025年,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08.63万亩,其中新增建设20万亩、改造提升37万亩。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5万亩,全市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778以上;推进工业节水减排,推行科学合理用水模式,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装备,推动高耗水行业节水增效;推进城镇节水降损,到2025年,新建绿色建筑占年度新建民用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00%,规划完成城区雨污分流改造202公里,完成供水老旧管网改造202.8公里,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7.9%以内;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到2025年,创建节水型小区20处,节水型企业20个,80%以上的市级党政机关和市属事业单位、50%以上的县级党政机关建成节水型单位,纳入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的高耗水企业节水型企业建成率达到100%。

  《通知》要求,要深化节约集约用水集成改革。全方面推进用水权改革,坚持谁节约、谁受益,维护节水主体节水积极性;引导节水产业集成发展,强化政策支持和示范引领,加快拓展合同节水管理项目领域和规模;深化水价集成改革,在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用水需求基础上,推动建立激励提升供水质量的价格形成和动态调整机制。

  《通知》要求,要强化水生态环境系统治理。保护河湖生态健康,复苏保护母亲河;强化地下水污染防治,到2025年,全市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地下水国控点位V类水比例保持9.09%左右;加强水资源超载治理,加快水资源超载综合治理,推动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升水环境质量,快速推进“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加强陆海统筹,制定入海河流“一河一策”综合整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