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技创新
累计调水突破600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亿人口

发表时间:2024-07-01 14:58:23 来源:科技创新

  南水北调工程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慢慢的变成了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中线日全线通水以来,先后经历了郑州“7·20”特大暴雨、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冰期输水等极端天气的严峻考验。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从最不利情况出发,做最充分准备,科学研判,会商部署,提早备汛,及时启动应急响应,严格按照预案方案落实各项措施。防汛工作中,落实物资设备到位,落实重点部位加固到位,落实防汛队伍驻守到位,加密雨中雨后巡查到位,确保了中线工程安全平稳运行。中线立方米每秒大流量输水,工程建设质量和运行管理上的水准经受住重大考验。

  通水近9年来,中线工程通过实施科学调度,受水区范围逐步扩大,受益人口逐年增长,已成为沿线城乡供水的生命线万人喝上南水北调水,郑州高新区81万市民、8.7万家市场主体用上南水北调水、天津宝坻区实现引江引滦双水源保障。北京城区7成以上供水为南水北调水,天津市主城区供水全部为南水北调水,京津冀豫四省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08亿。陶岔电厂累计上网电量突破10亿千瓦时,实现了安全足量高效供水和优质稳定绿色发电“双效”提升。

  为保障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中线公司一直在优化完善输水调度体系,按照水利部下达的年度供水计划,积极协调各省市的实际用水需求,制定月水量调度方案和实施方案,全线小时在岗值班,实时监控水情、工情,充分的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全方面提升信息化水平,输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中线工程全线立交,不与地表河流发生水体交换。中线个固定监测断面的水质监测体系,着力加强水质风险因素研究及防控工作,逐渐完备“监测、保护、应急、科研、防控”为一体的水质保护体系。

  河北省景县地处华北漏斗区,地下水含氟高。苦水营村村民付书明说:“过去吃含氟高的井水,村里人落下一嘴黄牙,出门都不敢张大嘴笑。”从吃氟超标的井水到吃南水北调水,“苦水营”变“甜水营”,见证了河北黑龙港流域500多万人彻底告别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北京居民饮水水质也有了明显改善,自来水硬度由过去的380毫克/升降至120毫克/升。

  中线工程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及以上,2023年以来Ⅰ类水比例达90.6%,从“有水吃”到“吃好水”的转变,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绿色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底色。中国南水北调集团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着力打造“绿色长廊”。

  全线通水以来,中线多条河流湖泊生态补水超过94亿立方米,华北地区干涸的洼、淀、河、渠、湿地重现生机,重点流域、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和生态自我修复功能大幅增强。滹沱河、大清河、滏阳河等一批河流实现全线贯通,主要补水河道形成了持续稳定的生态基流,断流近三十年的邢台百泉实现复涌。2021年8至9月,中线工程首次通过北京段大宁调压池退水闸向永定河生态补水,助力永定河实现了1996年以来865公里河道首次全线通水。

  中线工程助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成效显著。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下水水位年年在下降的趋势得到根本扭转,深层承压水水位平均回升6.72米,治理区河湖生态环境加快复苏。根据治理区3665眼地下水监测站点监测数据分析,通过近5年治理,地下水水位实现由下降幅度趋缓、到局部回升、再到总体回升的持续好转,治理区约90%的区域初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2022年补水河湖有水河长增至2284公里,是2018年的2.5倍。

  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后续工程规划建设方案初步形成新共识。

  中线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开工的重点项目。今年9月19日,引江补汉工程吹响了全线“百日大干”的劳动号角,出口段工程、前期施工准备工程、施工供电工程迅速掀起大干热潮。9月26日,出口段工程桐木沟检修交通洞提前三个月贯通。目前,出口段主洞已完成掘进581米。引江补汉工程涉及TBM的7个主标招标公告已挂网发布。

  中线调蓄工程体系规划建设是工程停水检修的需要,也是积极应对突发事故风险的需要。在水利部指导下,中国南水北调集团编制完成了中线调蓄工程体系总体布局与规模专题研究报告、工程体系定位研究报告和雄安调蓄库必要性论证报告,加快编制西霞院水库与总干渠连通工程可研任务书。快速推进中线调蓄工程体系规划和西黑山电站建设,充分的利用管理、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助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

  一渠清水滋润着华北大地,大大小小的水系互联、互通、共济,中线工程沿线各地抢抓政策机遇,通过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农村里的生活水源置换工程、水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等,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战略储备能力逐渐增强,农业、工业、生活及生态环境争水的局面得到缓解,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目前,中线工程已累计向雄安新区供水超1.23亿立方米。同时,通过瀑河、北易水等退水闸向白洋淀及上游河流实施生态补水,白洋淀水质从劣Ⅴ类全方面提升至Ⅲ类,进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中国经济网 记者梁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