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导致北方地区发生极端强降水风险增大 筑牢北方防汛堤坝

发表时间:2024-07-05 01:55:52 来源:bob全站手机客户端

  8月16日,北部战区陆军某旅组织官兵在吉林省榆树市拉林河青山段进行堤坝加固作业。新华社发(郑人恺 摄)

  近期,罕见强降雨侵袭我国北方,多地区日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受强降雨影响,海河流域有22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8条河流发生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水。目前,洪水已确定进入向下游演进阶段,上游河道水位持续回落,往下游河道行洪进入渤海。

  8月21日,水利部召开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防御情况新闻发布会。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介绍,这是海河流域自1963年以来发生的最大场次洪水。

  “七下八上”关键期已过,北方防汛形势如何?相比南方,北方地区度汛有哪些特点难点?如何逐步提升洪涝灾害防御能力?记者正常采访了有关专家。

  8月17日,随着最后一批1.5万余名转移安置人员返回天津市武清区黄花店镇的14个村庄,天津市永定河泛区3.5万余名转移安置村民全部返回家园。目前,受转移村庄已恢复供电供水供气,当地正积极开展灾毁设施评估及重建等工作。

  “财政部、水利部再次预拨5亿元,支持天津、河北对国家蓄滞洪区运用期间群众的农作物、专业养殖、经济林、住房、家庭农业生产机械等水毁损失予以补偿……”近日,在此前紧急预拨10亿元国家蓄滞洪区补偿资金的基础上,两部门再次预拨资金,帮助灾区尽快回到正常状态生产生活秩序,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华北、东北等地的洪水逐渐退去,灾后重建工作正有序进行。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压实责任,人民群众众志成城,一条条道路全力抢通、一座座村庄恢复通讯,一块块农田抓紧修复,受灾地区生产生活秩序正加快恢复,共同构筑起防汛救灾、守护家园的坚固防线,防汛抗洪救灾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今年“七下八上”,我国共出现7次暴雨过程,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据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统计,“七下八上”期间,北京、河北、黑龙江、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共有27个国家级气象站的日降水量打破历史纪录,其中有9个站点突破200毫米,最大降水量出现在河北满城,达261.7毫米。此外,还有50个国家级气象站的降水量打破月历史极值。

  “从气候上来说,今年‘七下八上’关键期已过,不过这并不代表北方雨季结束,8月下旬北方降雨依然比较频繁。”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分析师胡啸介绍,整体看来,9月前东北、华北部分地区降雨仍处于偏多状态,但总体强度较“七下八上”将明显减弱,目前雨季还在持续中。

  8月19日,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组织防汛抗旱专题视频会商调度,会商指出,当前仍处于主汛期,东北地区松花江干流已全线退至警戒水位以下,海河流域退水阶段堤防仍存在出险可能,华南、江南、四川西部南部、云南等地局地强降雨散发、多发,西北地区旱情持续并有可能逐步发展,防汛抗旱形势依然十分复杂。

  防汛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应急管理、气象、水利、水文、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等诸多部门。8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各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要始终绷紧防汛救灾这根弦,始终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慎终如始做好防汛抗洪救灾各项工作。

  “此次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防御过程中,运用84座大中型水库拦洪28.5亿立方米,调度北关、卢沟桥等关键枢纽有序分泄洪水,启用8处蓄滞洪区分洪蓄洪滞洪,最大蓄洪25.3亿立方米,充分的发挥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防洪减灾综合作用,最大限度减少洪水影响和损失。”刘伟平介绍。

  记者从水利部了解到,本次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降水总量初步计算为494亿立方米,超过海河流域“96·8”流域性大洪水。暴雨时空集中、强度大,海河流域过程累计面降雨量155.3毫米,是常年全年平均的30.5%。

  海河流域这场60年不遇的洪水,引发公众对做好北方地区防汛工作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的不断增多,北方多地频繁出现极端降雨过程,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非常大威胁。

  “例如此次华北暴雨,不光跟‘七下八上’北方降雨的规律有关,也跟‘杜苏芮’台风北上带来的影响紧密关联。最近几年,台风北上的趋势比以往更明显,提高了北方城市遭遇强降水的概率。”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

  数据统计显示,1991年以来,“七下八上”期间,华北雨季的累计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上世纪90年代,降水量明显偏多,2000年后呈现减少趋势,但在本世纪的20年代降水量又有明显增加,尤其2021、2022年,华北雨季降水量分别为276.4毫米和210.4毫米,明显高于常年平均的136.6毫米,华北、东北和黄淮等地累计降水量更是在2021年时达到了近30年最多。从降水日数看,今年北方多个主要城市的降水日数与往年同期类似,但降水量却均超往年同期,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短时间内降雨强度大、累计雨量偏多。

  有气象专家预测,全球变暖带来的大气含水量升高、气候系统不稳定、城市热岛效应加剧等,将增加暴雨的频次和强度,进而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中小河流洪水、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

  “按照我们用模式预估的结果,中国未来每年总的降水量增加趋势显而易见。2026年至2045年,京津冀城市群夏季和年平均降水都会以增加为主,强降水、连续5日降水量、降水日数、中雨日数、大雨日数都呈增加的趋势。随着城市扩张,暴雨风险的范围也在增大。”巢清尘表示。

  有专家指出,相较于雨水常年偏多的南方地区,暴雨更易给北方城市导致非常严重后果。

  我国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降水慢慢地减少。常规认知中,南北天气特征情况差异的特点是“南涝北旱”,南方雨季历时长,而且由于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常常出现洪涝灾害。华北、西北降水较少,土壤松散,遇到暴雨更易引发水土流失。

  然而,在过去3年,我国南方降水相对较弱,出现了“南旱北涝”的特殊情况。与饱受洪水考验的南方相比,北方防汛形势更为严峻:大部分北方河流为季节性河流,许多中小河流源短流急,季节性河流旁边的环境变化大,加之地质条件脆弱,同等量级的雨落在南方可能只是小雨,落在北方则可能带来大问题。以此次发生洪水的海河流域为例,其山地与平原的丘陵过渡带短,一般为10到15公里,从山区降水到河道出山口出现洪水,预见期最长不过1至2天,短的仅几个小时,给洪水预报带来非常大的难度。

  “海河流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具有北方地区流域的显著特点。海河流域河流源短流急、洪水陡涨陡落,洪峰高、洪量集中,传播时间短,极端暴雨强度大,突发暴雨洪水极易造成灾害。”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有关负责告诉记者。

  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有关负责表示,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暴露出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存在薄弱环节。“比如,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存在短板,防洪控制性水库尚未建设,部分河道及堤防建设不达标、行洪能力不够,蓄滞洪区建设滞后,水工程联合调度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撑不足,等等。”

  由于少有面对强降雨的经验,北方地区干部群众防灾减灾意识相对薄弱,防灾抗灾经验缺乏、能力不强,亟须加强基层防汛专业培训,强化防洪减灾知识普及。

  “近几年北方多个城市遭遇暴雨后,都存在同样的意识欠缺问题。我觉得这次暴雨之后,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会给北方城市的管理者和居民以很大的提醒作用。”巢清尘表示。

  “加强北方地区水利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是补短板强弱项的题中之义。”河海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涛告诉记者。

  8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要加快完善流域特别是北方地区主要江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强化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和运行管理,整体提升防御能力。今年5月,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加快黄河、海河、松花江等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快速推进黄河、海河等流域重要蓄滞洪区建设,对北方水利工程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根据《规划纲要》部署,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开工水利项目数量达到1.76万个,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为历史同期最多,北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跑出加速度,对于保障国家水安全具备极其重大作用。

  “要加强水利重要蓄滞洪区防洪设施设备的建设管理,保证大洪水与特大洪水期间发挥关键作用,同时也加强对中小水库的监管,切实减小防洪风险。”杨涛建议。

  精准预防是应对灾害天气的重要前提。“针对北方地区的特点,我们将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有关负责和记者说,水利部将继续构建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加强雨水情应急监测和“以测补报”,滚动开展洪水预报,将预报成果及时通报可能受影响的地区。推进数字孪生系统建设,提高模拟预演水平。根据雨水工情和下垫面变化,及时修订江河洪水调度方案。

  在巢清尘看来,这次华北暴雨之后,很多城市应该对暴雨的强度设定、城市的防洪排涝标准作相应的修订调整。“现在很多老城区地下排水的管网设计,参照的暴雨重现期标准,绝大多数都是按照一年一遇、半年一遇,甚至几个月一遇的标准,即使是新建城区的管网标准,也就是1至2年一遇,但实际上现在很多气象灾害都是30至50年一遇。”她表示,要把短板补足,不同城市不能“一刀切”,而是应该要针对自身情况做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在普查的基础上复核城市的防洪排涝标准。

  当前,我国仍处于主汛期,一定要全力消除度汛安全风险隐患。针对北方河道淤积严重、行洪障碍物多的情况,水利部扎实推进河湖“清四乱”和汛期应急清障,保障行洪通畅。“河道、滩地中有人居住的,指导地方提前做好转移预案,及时转移受洪水威胁群众。压实水库、淤地坝安全度汛责任,落实病险水库限制运用和抢险措施。”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有关负责表示。

  在气候较为干旱的北方,山地地势陡峭、土壤含水能力差,一旦遭遇强降雨,容易形成成灾快、破坏力强的山洪。针对这一特点,水利部将推进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打通预警“最后一公里”,落实“叫应”机制,指导基层政府抓好转移避险演练,完善县乡村三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健全防御责任机制、动员机制。

  为解决北方地区一些干部群众对暴雨洪水致灾性普遍认识不足这一问题,水利部还将加大教育培训和科普宣传力度,加强基层防汛专业培训和演练力度,充分的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和各种新媒体,宣传避险自救等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社会公众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记者:李云舒薛鹏)

  近期,受强降雨影响,黑龙江、吉林多地出现汛情。图为8月16日,北部战区陆军某旅组织官兵在吉林省榆树市拉林河青山段进行堤坝加固作业。新华社发(郑人恺 摄)

  近期,罕见强降雨侵袭我国北方,多地区日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受强降雨影响,海河流域有22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8条河流发生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水。目前,洪水已确定进入向下游演进阶段,上游河道水位持续回落,往下游河道行洪进入渤海。

  8月21日,水利部召开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防御情况新闻发布会。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介绍,这是海河流域自1963年以来发生的最大场次洪水。

  “七下八上”关键期已过,北方防汛形势如何?相比南方,北方地区度汛有哪些特点难点?如何逐步提升洪涝灾害防御能力?记者正常采访了有关专家。

  8月17日,随着最后一批1.5万余名转移安置人员返回天津市武清区黄花店镇的14个村庄,天津市永定河泛区3.5万余名转移安置村民全部返回家园。目前,受转移村庄已恢复供电供水供气,当地正积极开展灾毁设施评估及重建等工作。

  “财政部、水利部再次预拨5亿元,支持天津、河北对国家蓄滞洪区运用期间群众的农作物、专业养殖、经济林、住房、家庭农业生产机械等水毁损失予以补偿……”近日,在此前紧急预拨10亿元国家蓄滞洪区补偿资金的基础上,两部门再次预拨资金,帮助灾区尽快回到正常状态生产生活秩序,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华北、东北等地的洪水逐渐退去,灾后重建工作正有序进行。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压实责任,人民群众众志成城,一条条道路全力抢通、一座座村庄恢复通讯,一块块农田抓紧修复,受灾地区生产生活秩序正加快恢复,共同构筑起防汛救灾、守护家园的坚固防线,防汛抗洪救灾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今年“七下八上”,我国共出现7次暴雨过程,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据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统计,“七下八上”期间,北京、河北、黑龙江、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共有27个国家级气象站的日降水量打破历史纪录,其中有9个站点突破200毫米,最大降水量出现在河北满城,达261.7毫米。此外,还有50个国家级气象站的降水量打破月历史极值。

  “从气候上来说,今年‘七下八上’关键期已过,不过这并不代表北方雨季结束,8月下旬北方降雨依然比较频繁。”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分析师胡啸介绍,整体看来,9月前东北、华北部分地区降雨仍处于偏多状态,但总体强度较“七下八上”将明显减弱,目前雨季还在持续中。

  8月19日,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组织防汛抗旱专题视频会商调度,会商指出,当前仍处于主汛期,东北地区松花江干流已全线退至警戒水位以下,海河流域退水阶段堤防仍存在出险可能,华南、江南、四川西部南部、云南等地局地强降雨散发、多发,西北地区旱情持续并有可能逐步发展,防汛抗旱形势依然十分复杂。

  防汛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应急管理、气象、水利、水文、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等诸多部门。8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各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要始终绷紧防汛救灾这根弦,始终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慎终如始做好防汛抗洪救灾各项工作。

  “此次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防御过程中,运用84座大中型水库拦洪28.5亿立方米,调度北关、卢沟桥等关键枢纽有序分泄洪水,启用8处蓄滞洪区分洪蓄洪滞洪,最大蓄洪25.3亿立方米,充分的发挥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防洪减灾综合作用,最大限度减少洪水影响和损失。”刘伟平介绍。

  记者从水利部了解到,本次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降水总量初步计算为494亿立方米,超过海河流域“96·8”流域性大洪水。暴雨时空集中、强度大,海河流域过程累计面降雨量155.3毫米,是常年全年平均的30.5%。

  海河流域这场60年不遇的洪水,引发公众对做好北方地区防汛工作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的不断增多,北方多地频繁出现极端降雨过程,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非常大威胁。

  “例如此次华北暴雨,不光跟‘七下八上’北方降雨的规律有关,也跟‘杜苏芮’台风北上带来的影响紧密关联。最近几年,台风北上的趋势比以往更明显,提高了北方城市遭遇强降水的概率。”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

  数据统计显示,1991年以来,“七下八上”期间,华北雨季的累计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上世纪90年代,降水量明显偏多,2000年后呈现减少趋势,但在本世纪的20年代降水量又有明显增加,尤其2021、2022年,华北雨季降水量分别为276.4毫米和210.4毫米,明显高于常年平均的136.6毫米,华北、东北和黄淮等地累计降水量更是在2021年时达到了近30年最多。从降水日数看,今年北方多个主要城市的降水日数与往年同期类似,但降水量却均超往年同期,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短时间内降雨强度大、累计雨量偏多。

  有气象专家预测,全球变暖带来的大气含水量升高、气候系统不稳定、城市热岛效应加剧等,将增加暴雨的频次和强度,进而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中小河流洪水、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

  “按照我们用模式预估的结果,中国未来每年总的降水量增加趋势显而易见。2026年至2045年,京津冀城市群夏季和年平均降水都会以增加为主,强降水、连续5日降水量、降水日数、中雨日数、大雨日数都呈增加的趋势。随着城市扩张,暴雨风险的范围也在增大。”巢清尘表示。

  有专家指出,相较于雨水常年偏多的南方地区,暴雨更易给北方城市导致非常严重后果。

  我国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降水慢慢地减少。常规认知中,南北天气特征情况差异的特点是“南涝北旱”,南方雨季历时长,而且由于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常常出现洪涝灾害。华北、西北降水较少,土壤松散,遇到暴雨更易引发水土流失。

  然而,在过去3年,我国南方降水相对较弱,出现了“南旱北涝”的特殊情况。与饱受洪水考验的南方相比,北方防汛形势更为严峻:大部分北方河流为季节性河流,许多中小河流源短流急,季节性河流旁边的环境变化大,加之地质条件脆弱,同等量级的雨落在南方可能只是小雨,落在北方则可能带来大问题。以此次发生洪水的海河流域为例,其山地与平原的丘陵过渡带短,一般为10到15公里,从山区降水到河道出山口出现洪水,预见期最长不过1至2天,短的仅几个小时,给洪水预报带来非常大的难度。

  “海河流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具有北方地区流域的显著特点。海河流域河流源短流急、洪水陡涨陡落,洪峰高、洪量集中,传播时间短,极端暴雨强度大,突发暴雨洪水极易造成灾害。”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有关负责告诉记者。

  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有关负责表示,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暴露出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存在薄弱环节。“比如,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存在短板,防洪控制性水库尚未建设,部分河道及堤防建设不达标、行洪能力不够,蓄滞洪区建设滞后,水工程联合调度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撑不足,等等。”

  由于少有面对强降雨的经验,北方地区干部群众防灾减灾意识相对薄弱,防灾抗灾经验缺乏、能力不强,亟须加强基层防汛专业培训,强化防洪减灾知识普及。

  “近几年北方多个城市遭遇暴雨后,都存在同样的意识欠缺问题。我觉得这次暴雨之后,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会给北方城市的管理者和居民以很大的提醒作用。”巢清尘表示。

  “加强北方地区水利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是补短板强弱项的题中之义。”河海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涛告诉记者。

  8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要加快完善流域特别是北方地区主要江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强化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和运行管理,整体提升防御能力。今年5月,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加快黄河、海河、松花江等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快速推进黄河、海河等流域重要蓄滞洪区建设,对北方水利工程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根据《规划纲要》部署,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开工水利项目数量达到1.76万个,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为历史同期最多,北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跑出加速度,对于保障国家水安全具备极其重大作用。

  “要加强水利重要蓄滞洪区防洪设施设备的建设管理,保证大洪水与特大洪水期间发挥关键作用,同时也加强对中小水库的监管,切实减小防洪风险。”杨涛建议。

  精准预防是应对灾害天气的重要前提。“针对北方地区的特点,我们将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有关负责和记者说,水利部将继续构建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加强雨水情应急监测和“以测补报”,滚动开展洪水预报,将预报成果及时通报可能受影响的地区。推进数字孪生系统建设,提高模拟预演水平。根据雨水工情和下垫面变化,及时修订江河洪水调度方案。

  在巢清尘看来,这次华北暴雨之后,很多城市应该对暴雨的强度设定、城市的防洪排涝标准作相应的修订调整。“现在很多老城区地下排水的管网设计,参照的暴雨重现期标准,绝大多数都是按照一年一遇、半年一遇,甚至几个月一遇的标准,即使是新建城区的管网标准,也就是1至2年一遇,但实际上现在很多气象灾害都是30至50年一遇。”她表示,要把短板补足,不同城市不能“一刀切”,而是应该要针对自身情况做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在普查的基础上复核城市的防洪排涝标准。

  当前,我国仍处于主汛期,一定要全力消除度汛安全风险隐患。针对北方河道淤积严重、行洪障碍物多的情况,水利部扎实推进河湖“清四乱”和汛期应急清障,保障行洪通畅。“河道、滩地中有人居住的,指导地方提前做好转移预案,及时转移受洪水威胁群众。压实水库、淤地坝安全度汛责任,落实病险水库限制运用和抢险措施。”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有关负责表示。

  在气候较为干旱的北方,山地地势陡峭、土壤含水能力差,一旦遭遇强降雨,容易形成成灾快、破坏力强的山洪。针对这一特点,水利部将推进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打通预警“最后一公里”,落实“叫应”机制,指导基层政府抓好转移避险演练,完善县乡村三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健全防御责任机制、动员机制。

  为解决北方地区一些干部群众对暴雨洪水致灾性普遍认识不足这一问题,水利部还将加大教育培训和科普宣传力度,加强基层防汛专业培训和演练力度,充分的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和各种新媒体,宣传避险自救等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社会公众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记者:李云舒薛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