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属动态】广东省地质环境监视测定工作硕果累累为社会经济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发表时间:2024-06-10 19:27:00 来源:bob全站手机客户端

  地质环境监测是自然资源开发和地质环境保护的“眼睛”。为保障人居环境安全、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美丽生态环境建设、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很重要。广东省地质环境监视测定总站组织实施全省地质环境监视测定工作;承担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监测和综合研究;承担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开展汛期地质灾害巡查及应急技术调查等工作;负责全省地下水动态监测,开展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评价和综合研究;对市、县(市、区)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实施业务指导、协调和技术服务,并取得了丰富成果。

  广东省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为了落实贯彻习关于防灾减灾重要讲话精神,全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省实施了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体系建设。2018年通过专业监测,各监测站点累计发布监测预警信息152次(蓝色预警100次、黄色预警29次、橙色预警14次、红色预警9次),累计向各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基层国土资源所、群测群防责任人发布预警短信2118条。通过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群测群防有组织地成功避让地质灾害33起,避免人员受伤或死亡648人,搬迁避让人员907人,避免财产损失1570万元,为减免人员伤亡和避免群死群伤起到了关键作用。为提高专业化自动监测预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开展了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专业化自动监测预警示范成果研究,研究拟定分级预警初始阈值,与区域预警进行效果验证,总结经验并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全省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专业化自动监测做好示范作用。

  广东省地下水监测站网共有站点565个,其中国家地下水监测站点224个,原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站点25个,省级地下水监测站点297个,地市级监测站点19个,监测站网覆盖全省七大二级地下水系统。

  通过自然资源部门地下水监测工作和监测网络的运行与维护,采用自动及人工对地下水状况监测,可以及时掌握我省地下水监测站点工作区范围内的地下水水位、水温和水质等动态信息,并通过已掌握的监测数据判断站点覆盖范围内的地下水状况,分析研究地下水超采、质量和污染状况以及由此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实现对全省21个地级市、七大水文地质单元的地下水动态评价。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配套建成了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信息应用服务系统这一集调查、管理、共享和服务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平台。通过利用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信息应用服务系统可实现对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站点监测数据和自动监测设备状态的实时查询,在导出并校核后统计,仅广东省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就采集并发送多达250多万条监测数据,到2019年1月为止监测数据已超过400万条。以庞大且实时准确的监测数据为基础,信息应用服务系统提供了在线查阅功能,且能够最终靠综合分析功能生成地下水动态与均衡、水化学与水质评价数据和图件,以及对图件和数据相关成果的管理。

  省级监测站点由于自动监测设备品牌不同,数据收发的方式也不一样。目前,不一样的品牌的自动监测设备所采集的数据已通过广东省地下水监测管理服务系统进行了有效地整合,增强了监测数据管理效率,并且可通过该系统按月份和年份设置自动生成水位和水温数据的月度年度统计报表。

  此外,通过对已掌握历史监测站点的土建工程资料做数字化管理,整体进入数据库,可以轻松又有效管理历史资料,避免历史资料的缺失,为地质环境保护提供坚实支撑,为国土资源管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和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及时服务,为水文地质调查评价和地下水演化研究提供较为可靠的基础数据。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为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在省自然资源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充分的发挥技术支撑力量,认真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一是根据《国土资源部 工业与信息化部 财政部 环境保护部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工作。二是完成了大宝山多金属矿地质环境问题汇总及补充调查、圣功寨稀土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提交了相应的矿山地质环境监视测定方案。这些都为为全面推动我省矿山地质环境监视测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地面沉降是地质灾害之一,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安全。广东省地面沉降多分布于沿海平原地带,类型属沿海三角洲和滨海平原型。针对地面沉降问题,广东省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韩江三角洲地区、雷州半岛地区均开展过相关的地面沉降调查和监测项目。

  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是广东省地面沉降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2017年,广东省水文地质大队牵头完成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控制区范围划定。对珠三角地区(包括珠海市、中山市全部及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东莞市、江门市、肇庆市部分地区,工作区总面积约12004平方千米)开展了地面沉降发育程度划分、地面沉降危害程度划分以及地面沉降控制区划分工作,并提出地面沉降防治的相关措施与建议,为区域城镇及工程规划建设、地面沉降地质灾害防治、地下水资源保护及合理规划利用、地质环境保护等提供地质科学依据,并为下一阶段的全省地面沉降控制区范围划定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根据国家有关标准,珠三角地区地面沉降发育程度大致上可以分为:强发育区、中等发育区、弱发育区三个区。

  根据国家有关标准,结合沉降发育程度分布划分和沉降危害程度划分结果,得出珠三角地区地面沉降控制区分区。其中一级控制区分布区面积1217平方千米,占全区面积的10%,主要分布于各软土分布区、覆盖型岩溶分布区;二级控制区分布面积4531平方千米,占全区面积的38%,主要分布于工作区中部;三级控制区分布面积3834平方千米,占全区面积的32%,主要分布于工作区西部至中部。

  2011年,广东省地质测绘院等相关单位开展了珠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监测项目、高时空分辨率地面沉降监测体系及其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研究。该项目通过研究GNSS、精密水准、InSAR等多种观测手段协同监测获取地面沉降的理论、技术与方法,以最优化配置的高效融合,全方面提升项目整体技术上的含金量,监测精度达到mm级。获取了珠三角地区2007~2010年InSAR数据,绘制了珠三角地面沉降速率图。对沉降严重区域(珠海市)融合多种地面沉降监测手段,并进行了对比核验,监测效果显著。

  该项目成果具开创性、先进性、适用性,更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填补了珠三角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空白,对于更深入分析该地区的地面沉降机理、更准确建立时空预报模型、更科学合理和高效的制定防灾减灾决策和措施具备极其重大的意义。

  此外,珠三角各地市还开展过小范围地面沉降监测及调查,如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兆祥公园地面沉降调查、高明区基于PS-InSAR技术地面形变监测分析、南海区桂城夏东平六路片区地面沉降监测等。佛山市地面沉降监测及调查的最终结果显示,该地市地面沉降与人类工程活动紧密关联,合理规范地管理城市建设,对地面沉降的防治有重要的意义。

  韩江三角洲地区位于粤东地区,地面沉降现象较为严重的是汕头市局部地区。因此,总站在汕头市开展的《地下水监测数据数理分析技术在汕头市潮阳区区域地面沉降灾害成因方面的应用研究》项目。该项目通过运用InSAR技术和水准点测量这两种地面沉降监测手段,以水准点观测数据为基础,确定了 InSAR的监测精度在研究区为6mm。获取了研究区从2015年8月28日-2018年3月9日的地面沉降InSAR影像数据,并圈定了沉降重点灾害区域,较通过对比2016、2017年的年沉降量,反映出研究区的地面沉降中心的沉降速率整体明显降低,但沉降面积在持续扩大,累计沉降量在持续增长。结合水文钻探以及地下水监测数据,得知谷饶镇地面沉降的形成主要为岩土体工程性质差异和地下水位下降等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所形成。

  该项目对汕头谷饶镇地面沉降开展了多手段地面沉降监测、地面调查等工作,得出地面沉降的成因机制并为该地区的地面沉降灾害防治提供了建议,为韩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省同类型的地面沉降监测和调查起到了指引和先导作用。

  雷州半岛位于粤西地区,珠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监测项目运用了InSAR技术对雷州半岛地区地面沉降开展监测。该项目在实施中选用日本空间局的ALOS/PALSAR 影像,分辨率20米,监测区域涵盖雷州半岛大部分区域,得到雷州半岛2007~2010年InSAR监测数据,获取了该地区的年平均沉降速率、累计沉降量等沉降信息。该项目填补了雷州半岛地区区域地面沉降监测空白,为圈定下一步重点监测工作区、指导城市规划等提供了指引。

  地质遗迹,是人类重要的历史瑰宝。在古生物保护工作方面,省自然资源厅(原国土资源厅)组织省级古生物专家开展了古生物化石鉴定工作,全年完成了对海关提交的7批共52件古生物化石的鉴定工作,接收海关查获的古生物化石3批共39件,并督促有关地区和单位对发现的古生物化石进行登记和保护。

  在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工作方面,广东省已有省级以上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6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仁化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5处(饶平海山海滩岩省级自然保护区、潮安海蚀地貌省级自然保护区、河源恐龙化石省级自然保护区、南雄恐龙化石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怀集桥头燕岩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9946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