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2023水资源循环利用发展空间前景

发表时间:2024-01-28 21:12:50 来源:bob全站手机客户端

  职业学校是学生获得某种职业所需知识技术技能的学校,18世纪末产生于欧洲,可分为初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职业学校行业研究报告主要分析了职业学校行业的市场规模、职业学校...

  国家节水行动、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快实施,国家用水定额体系、水资源监测体系逐渐完备,全国用水总量基本保持平稳。我国以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20%的人口,创造了世界18%以上的经济总量。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中等水准的28%,水资源短缺是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的因素。加快水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全方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实施全面节约战略的重要内容。

  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总的来看,我国水资源总量常年值27711亿立方米,各年的数据随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整体保持稳定。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从人均角度看,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为2055立方米,只有全球中等水准的25%,位于全球第109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分省来看,在我国31个省当中,有21个省出于缺水状态。其中处于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3000立方米以下)的4个,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2000立方米以下)的8个,极度缺水(人均水资源500立方米以下)的9个。并且通过比较具体省份发现,处于极度缺水的9个省份,大多为经济较为发达,水资源总量尚算丰富的地区,而不是西北、东北等水资源总量较少地区。

  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水平发展的关键环节,明白准确地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多次就节水工作作出重要论述,强调节水工作意义重大,对历史、对民族功德无量,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都要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

  近年来,国家节水行动、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快实施,国家用水定额体系、水资源监测体系逐渐完备,全国用水总量基本保持平稳。我国以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20%的人口,创造了世界18%以上的经济总量。

  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节水优先方针,全方位贯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建立完整节水制度政策,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不断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要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以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为重点方向,持续推动全社会节水。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加快取水监测计量体系建设,强化水资源管理考核。健全完善节水支持政策,加快初始用水权分配,大力推广合同节水管理,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节水领域。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水资源利用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前途预测研究报告》显示:

  水资源是制约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开展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措施,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污水资源化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

  按照生态环境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要求,近日,生态环境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印发了《关于公布2022年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环办水体函〔2022〕502号),明确了首批纳入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范围的19个城市。这项试点工作对于提高缺水地区再生水利用能力、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引领我国各地挖掘污水资源化利用潜力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是指达标排放的尾水经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等生态措施进一步改善后,在一定区域统筹用来生产、生态、生活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与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常规做法相比,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更强调区域统筹、生态净化、调蓄利用,综合效益更加显著,对于推动缺水地区探索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新路径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经济要素之间不适配是我国基本水情。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中等水准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量最匮乏的国家之一。随着人口数量的持续不断的增加,人均水资源量还将继续降低。我国水资源的特点使水资源短缺问题更突出。特点之一是年均水资源量差别较大。近20年来,水资源量最多的是2010年,比常年值偏多11.5%;最少的是2011年,比常年值偏少16.1%,也是1956年以来最少的一年。一般认为,随着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的年均变化还将进一步加大。另一个特点是南北分布严重不均,与土地资源、人口的空间分布不相匹配。在全国10个水资源片区中,北方六区(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和淮河五大流域以及西北诸河)的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6.7%,但土地和耕地却远高于南方四区。

  水资源慢慢的变成了制约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我国从“十二五”开始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用水红线亿立方米相比,总用水量实现了零增长。这一成绩主要来自于工业节水。2012年到2021年,工业用水量由1379亿立方米下降到1050亿立方米,农业灌溉一直维持在3700亿立方米左右,生活用水由740亿立方米增长到910亿立方米。其中,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65立方米降低到28立方米,京津冀地区已经接近10立方米,提前十年达到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提出的2030年目标。与此同时,还要看到,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2.9%,节水水平已经远超发达国家,工业领域节水潜力已经不大,而工业进一步增长、城镇化率稳步提升、粮食稳产高产、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等各领域用水需求持续上升,水资源供需矛盾亟待破解。有鉴于此,我国对黄河、淮河、海河等缺水流域提出了“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

  综观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的国际经验,包括污水再生利用在内的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是根本途径,以色列、新加坡、澳大利亚、南非、等缺水国家都是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的典范。

  以色列60%国土是沙漠,其余部分属于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435毫米,2017年人均水资源降低到214立方米,水资源极度匮乏,不足我国的1/10。但是,以色列政府2013年10月宣布全国用水不再受天气制约,水安全问题已完全解决,其根本途径就是污水再生利用和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色列建设了大量污水再生、输配、储存、利用设施,目前污水再生利用率超过90%,下一步拟全部再生利用。以色列再生水90%用于农业灌溉,支撑起现代高效农业,除了自给自足,还成为农产品出口国。

  以色列通过开发非常规水资源成功解决了水安全问题,我国北方许多地区年降水量、人均水资源量均低于以色列,这些地区应借鉴以色列污水资源化成功经验,开发非常规水资源,解决当地缺水问题。

  美国人均水资源量是我国的4倍多,西部严重缺水,有限的水资源大多数都用在农业灌溉。2014年,美国国会认为单纯通过提高用水效率不足以满足粮食安全和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预计2025年将有超过40个州面临缺水状态,责成联邦政府采取一定的措施应对水危机。2019年,联邦政府宣布实施国家水回用行动计划,以保障美国水安全以及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和韧性为目标,全面规划并实施包括市政污水等六大方向的收集、再生与回用,确定了200个行动目标,组织28个各方独立责任人、80个合作机构开展11个战略主题、37个具体行动,同时成立了跨部门工作组,统一协调各方。

  我国水资源总量及特征与美国有相类似的地方,两国也都有通过大规模跨流域调水应对缺水的实践,但都没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因此,我国应当借鉴美国做法,系统谋划、全方面开展污水再生利用,突破水资源瓶颈,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23-2028年中国水资源利用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前途预测研究报告》由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本报告对该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行业的发展现状、怎么来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报告还综合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

  中研网是中国领先的综合经济门户,聚焦产业、科技、创新等研究领域,致力于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权威性的产业资讯。每天对全球产业经济新闻进行及时追踪报道,并对热点行业专题探讨及深入评析。以独到的专业视角,全力打造中国权威的经济研究、决策支持平台!

  近年来,在电子商务、新零售等新兴商业模式创新发展需求的拉动下,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智慧物流等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在人工智...

  现代设施农业是指利用新型的生产设备和现代化技术,调控温室、塑料大棚等保护设施内的动植物生长所需的温、光、水、土...

  电解铝是通过电解得到的铝。现代电解铝工业生产采用冰晶石-氧化铝融盐电解法。熔融冰晶石是溶剂,氧化铝作为溶质,9...

  氢能是一种公认的清洁能源,具有重量轻、储量丰富、燃烧性能好等特点,可应用在众多领域。交通,正是其最重要的应用场...

  我国乙烯下游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但仍面临着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产品结构矛盾突出、关键核心技术短缺等问题,应该调整优...

  据兰格钢铁网监测多个方面数据显示,3月份,兰格钢铁全国钢材综合价格均值为4574元/吨,较上月上涨108元/吨,环比涨幅为2.41...

  5G智慧海洋发展研究报告:未来5G将逐步推动空、天、地、海、潜一体化的智慧海洋体系建设